科大研究人員證實微塑料對海洋生物 成長與發展無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2018-03-05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人員最近發現,若海水中含有高濃度的微膠粒,兩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具有抗污性的船螺和受商業捕撈的多毛蟲(一種負責生態系統營養循環的常見魚餌),其生長及發展將受到無可挽回的不良影響。

由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陳潔瑜領導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團隊,首次發現微膠粒對頑強如來自北美的入侵性物種,都有負面影響。許多健康美容或家用產品中都含有微膠粒,這些微膠粒不單止影響鮑魚及生蠔等高檔次可食用海洋生物,對頑強的物種如入侵性船螺,也會造成破壞。研究發現,若入侵性船螺的幼體在含高濃度微膠粒的環境下成長,即使之後從其周遭環境移除微膠粒,這些海洋動物亦無法回復正常的生長速度。

陳教授表示:「研究顯示高濃度的微膠粒對船螺有著長遠而無可挽回的不良影響。不過,在與香港水域相似的較低濃度下,微塑料對船螺的生理並沒影響,反映其韌性。若船螺較其他本土物種更能抵禦微塑料的污染,那麼這入侵性物種將對本地物種及生態平衡將帶來負面影響。」她續指﹕「儘管這些微小的塑料污染物破壞海洋生態,但在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仍有很多個人護理產品採用微膠粒。」

加拿大[1]和英國[2]等地政府已禁止使用微膠粒,但仍有很多已發展國家如德國、日本等還沒有立法禁止其使用。單單在香港,每天就有超過94億顆微膠粒排放到沿岸水域[3]。截至2016年,估計全球已有15至51萬億顆微膠粒積聚在海洋中[4]

陳教授認為:「為了保育我們的海洋,我們應該從今天起避免使用含微膠粒的產品,以及減少使用會降解成微膠粒的即棄塑料(如吸管、瓶裝飲料),並協助宣揚『走塑』訊息,避免後悔莫及。」

團隊另一個有關多毛蟲的研究發現, 當多毛蟲暴露於高濃度的微膠粒時,其尾部再生速率顯著降低,而這再生能力是多毛蟲存活的關鍵。研究同時發現,較小的微膠粒(直徑8-12微米)所造成損害比直徑較大的微膠粒更為嚴重。

這兩項有關入侵性船螺和海多毛蟲的發現已刊登於《環境污染》和《海洋污染公報》(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www.ust.hk)是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其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臻達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園國際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學科研究,培育具國際視野、創業精神及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科大一向以學術嚴謹和研究成果豐碩著名,其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獲得最多「世界領先」評級。科大於最新的《QS》年輕大學排名位列全球第2,而科大的畢業生在2017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排名第12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1]https://www.canada.ca/en/health-canada/services/chemical-substances/other-chemical-substances-interest/microbeads.html

[2]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world-leading-microbeads-ban-takes-effect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16303460

[4] https://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1617/cmselect/cmenvaud/179/179.pdf

傳媒查詢:

林淑媛
電話﹕2358 6313
電郵﹕anitalam@ust.hk

談家誠
電話﹕2358 8556
電郵﹕johnnytam@ust.hk

 (右起) 陳潔瑜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成員羅巧君、吳佩琳以及梁可然發現微膠粒(膠樽內)對多毛蟲(培養皿上)及船螺的影響。
(右起) 陳潔瑜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成員羅巧君、吳佩琳以及梁可然發現微膠粒(膠樽內)對多毛蟲(培養皿上)及船螺的影響。
 陳教授的研究發現,若船螺的幼體在含高濃度微膠粒的環境下成長,微膠粒被移除後,它亦無法回復正常的生長速度。
陳教授的研究發現,若船螺的幼體在含高濃度微膠粒的環境下成長,微膠粒被移除後,它亦無法回復正常的生長速度。
87098
subscribe
註冊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