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究人员证实微塑料对海洋生物 成长与发展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5-03-2018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若海水中含有高浓度的微胶粒,两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具有抗污性的船螺和受商业捕捞的多毛虫(一种负责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常见鱼饵),其生长及发展将受到无可挽回的不良影响。

由科大生命科学部助理教授陈洁瑜领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团队,首次发现微胶粒对顽强如来自北美的入侵性物种,都有负面影响。许多健康美容或家用产品中都含有微胶粒,这些微胶粒不单止影响鲍鱼及生蚝等高档次可食用海洋生物,对顽强的物种如入侵性船螺,也会造成破坏。研究发现,若入侵性船螺的幼体在含高浓度微胶粒的环境下成长,即使之后从其周遭环境移除微胶粒,这些海洋动物亦无法回复正常的生长速度。

陈教授表示:「研究显示高浓度的微胶粒对船螺有着长远而无可挽回的不良影响。不过,在与香港水域相似的较低浓度下,微塑料对船螺的生理并没影响,反映其韧性。若船螺较其他本土物种更能抵御微塑料的污染,那么这入侵性物种将对本地物种及生态平衡将带来负面影响。」她续指﹕「尽管这些微小的塑料污染物破坏海洋生态,但在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仍有很多个人护理产品采用微胶粒。」

加拿大[1]和英国[2]等地政府已禁止使用微胶粒,但仍有很多已发展国家如德国、日本等还没有立法禁止其使用。单单在香港,每天就有超过94亿颗微胶粒排放到沿岸水域[3]。截至2016年,估计全球已有15至51万亿颗微胶粒积聚在海洋中[4]

陈教授认为:「为了保育我们的海洋,我们应该从今天起避免使用含微胶粒的产品,以及减少使用会降解成微胶粒的即弃塑料(如吸管、瓶装饮料),并协助宣扬『走塑』讯息,避免后悔莫及。」

团队另一个有关多毛虫的研究发现, 当多毛虫暴露于高浓度的微胶粒时,其尾部再生速率显著降低,而这再生能力是多毛虫存活的关键。研究同时发现,较小的微胶粒(直径8-12微米)所造成损害比直径较大的微胶粒更为严重。

这两项有关入侵性船螺和海多毛虫的发现已刊登于《环境污染》和《海洋污染公报》(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www.ust.hk)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园国际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学科研究,培育具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科大一向以学术严谨和研究成果丰硕著名,其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4研究评审工作」获得最多「世界领先」评级。科大于最新的《QS》年轻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2,而科大的毕业生在2017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排名第12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1] https://www.canada.ca/en/health-canada/services/chemical-substances/other-chemical-substances-interest/microbeads.html

[2]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world-leading-microbeads-ban-takes-effect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16303460

[4] https://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1617/cmselect/cmenvaud/179/179.pdf

传媒查询:

林淑媛
电话﹕2358 6313
电邮﹕anitalam@ust.hk

 

 

 
谈家诚
电话﹕2358 8556
电邮﹕johnnytam@ust.hk

 

 

 
 (右起) 陈洁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成员罗巧君、吴佩琳以及梁可然发现微胶粒(胶樽内)对多毛虫(培养皿上)及船螺的影响。
(右起) 陈洁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成员罗巧君、吴佩琳以及梁可然发现微胶粒(胶樽内)对多毛虫(培养皿上)及船螺的影响。
 陈教授的研究发现,若船螺的幼体在含高浓度微胶粒的环境下成长,微胶粒被移除后,它亦无法回复正常的生长速度。
陈教授的研究发现,若船螺的幼体在含高浓度微胶粒的环境下成长,微胶粒被移除后,它亦无法回复正常的生长速度。
87097
subscribe
注册收取我们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