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破解光合作用机理 助研发再生能源

31-07-2014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化学系黄旭辉助理教授、严以京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解开了光合作用机理的难题,有望应用于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提高光合作用机器的功能和效率,更有效利用阳光发展再生能源。研究成果近日刊登于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通讯》。

在光合作用中,阳光将植物水份中的电子分离,从而产生氧气。这个化学反应在光合作用系统II蛋白的反应中心发生,是产生氧气的第一步,亦是大气层内的主要氧气来源。光系统II蛋白内有大量包括叶绿素在内的色素分子。在其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对称分布在左、右两条链上,然而,只有其中一条链(活性链)会有电子流动,即是只有一半的色素分子会参与产生氧气的过程。这种功能上的不对称,是科学家们一直未能解开的疑团,亦是了解光合作用机理的一个难题。

科大研究团队运用分子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化学理论计算工具,揭示了活性链发挥传导作用的原因。研究发现,动态及不对称的蛋白质环境,会使活性链上的一个特别的叶绿素分子(CLA606)在接受到光能时更容易被激发,从而诱导随后的电子传递过程。研究并发现,数个氨基酸分子对于活性链的激发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理论上透过改变这些氨基酸分子,便可改变光系统II活性链和非活性链的能力。

黄旭辉教授表示,单是X光结构未能解释为何电子倾向在活性链一方流动,因此考虑动态的蛋白质环境非常重要。研究团队运用了包括科大理学院计算集群在内的高效能计算机,发现活性链与非活性链的蛋白质环境的不同,从而确定了叶绿素分子CLA606的特性。

该研究结果有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对人工光合作用的设计和效能,以及再生能源的发展有重要启示,相信亦可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及材料科学的范畴。

黄旭辉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及于史丹福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0年加入科大。黄教授曾先后获「美国化学学会OpenEye优秀青年教师奖」、研资局「杰出青年学者奖」及科大理学院「杰出研究奖」,表扬他在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

传媒查询:

欧阳子莹
电话﹕
2358 6306 电邮﹕ellaauyeung@ust.hk

 
 黄旭辉教授(左)及博士後研究員张璐运用由科大资讯科技服务中心管理的高效能计算机,破解了光合作用的机理。
黄旭辉教授(左)及博士後研究員张璐运用由科大资讯科技服务中心管理的高效能计算机,破解了光合作用的机理。
43519
subscribe
注册收取我们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