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抑郁共舞

17-06-2020

不少备受尊敬的学者鲜有向同事、学生,甚至陌生人谈及自己的心结和挣扎。任教于管理学系和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并在最近荣获跨学科课程事务处卓越教学奖(研究院组别)的霍士德教授,便决定分享自己数十年来对抗抑郁症的心路历程,希望洗刷精神疾病背负的污名,鼓励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勇敢求助。

霍教授榮獲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卓越教學獎(研究院組別)
霍教授(左)荣获跨学科课程事务处卓越教学奖(研究院组别)。

面带微笑的霍教授说:「抑郁症对生活的影响无孔不入—做事的动力、出门的意欲,连饮食、说话,甚至与人相处的方式,都会变得很不一样。这就像在泥滩上跑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特别吃力。假如不了解我的背景,相信大部分人也看不出我有抑郁症!」

霍教授形容自己是「功能性抑郁」—即表面大致与常人无异,但内心长期与情绪交战。谈及此病的原委,他归因于自己的一半华人血统,让他小时候在白人为主的国家生活期间经常给其他小孩吐口水,甚至从学校跟踪回家。他忆述:「我的抑郁症其实源于种族欺凌。当年我跟随家人从新西兰移居北美时只有九岁。而当时的美国和加拿大,种族之间缺乏包容﹐导致我在成长阶段不时受人欺凌。」

自此,抑郁症变成恶性循环,霍教授更会「自我欺凌」,对自己十分苛刻,越陷越深。深受父亲猝逝、第一名孩子夭折、失去终身教职、跟妻子离婚等连串不幸事件打击下,结果他在服食抗抑郁药物的同时,倚靠买醉和安眠药度日。他曾尝试戒掉滥药的习惯,可是那段时期他感到更为孤独无助。他说:「我当时的情绪极度不稳,更不断自责,直到踏入三十岁才开始寻求协助。」

霍教授榮獲商學院頒發Franklin傑出教學獎
霍教授(中间)于2018年荣获商学院颁发Franklin杰出教学奖。

虽然霍教授受种种苦楚和酗酒等问题困扰,但他自2000年加入科大以来从无缺勤,2018年更获商学院颁发Franklin杰出教学奖,以表扬他在教学上的专业成就。霍教授说:「抑郁症是疾病,但别人一般会假设你一切安好。要知道,我是一个刚巧患有抑郁症的父亲、看护和老师,而非刚巧是老师的抑郁症患者。两者之间是有重要分别的。」

身为跨学科课程事务处「企业环境策略」课程导师,霍教授会采用案例研究、模拟、游戏、小组讨论等多种互动方式授课,并糅合经济史、社会学、经济学及环境学的视角,全面探讨商界对待环境的态度。正因霍教授具备这样的能力,即使学生的学术底子各异,亦无碍他们学习。他说:「我喜欢在授课时加点幽默,像运用短片、双关语,又或在讨论时说说即兴笑话 。」

霍教授富有同理心,加上触觉敏锐,成为不少学生寻求精神慰藉的「树洞」。他说:「多耐心聆听,就可以给予深思熟虑的回应。真正的聆听,是要了解对方的世界观如何形成。」与学生倾谈他们对功课、考试、前途或就业的忧虑时,他察觉到部分人有抑郁症状。但他强调,有抑郁症状的学生,不代表他们在学业或工作上出现问题,高材生患上抑郁症其实并不罕见。遇上情况严重的个案,他会介入并协助学生解决难题,亦会评估他们是否需要由辅导员跟进。如学生急需寻求意见或情绪支援,科大学生辅导中心亦可安排个别辅导服务。

阅读相关文章:释放学子心灵

霍教授近照
霍教授认为香港连串的社会事件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受情绪问题困扰的人来说仍然困难重重。

虽然科大有多项机制协助抑郁症患者,但霍教授认为对受情绪问题困扰的人来说,此时此刻仍然困难重重。他说:「香港经历连串社会事件和新冠肺炎疫情,患上抑郁症的人创下新高。假如今年出现经济衰退,我们大概需面对新的情绪健康挑战。」

要向与情绪病角力的人表达关心和支持,其实并不困难。霍教授总结说:「不要对他们视而不见。主动伸出援手,细心聆听,但切忌向对方说出一些陈腔滥调的道理,装作正面。多关心家人、朋友、邻居和同事,注意他们的情况,适时支援。患上抑郁症,并非世界末日。如你跟我一样患上抑郁,须知道你并不孤单。阴霾总会有散去的一天!」

阅读相关文章:生生不息的助人之火

subscribe
注册收取我们的最新消息